王毅外长结束访印仅一天,印度外交部突然否认了外长苏杰生在会谈中“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表态,称中方新闻稿存在“错误引用”。 与此同时优配无忧,印度还强调将继续与台湾在经济、科技和文化领域保持合作。 这一动作引发中方强烈反应,外交部发言人第一时间作出措辞严厉的回应,明确表示“严重关切和坚决反对”。 事态的微妙之处在于:印媒自己发布的会谈视频显示,苏杰生确实说出了那句“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然而,印度外交部在随后的文字稿中删除了这句话,仅保留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关于“一中政策”的表述。 在国际关系极度敏感的当下,这样的“删改”不仅仅是文书处理的细节,而更像是一场刻意的政治操作。 根据央视及多家印媒报道以及会谈现场视频,苏杰生明确表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一表态不仅在现场被中方记录,也在印媒的报道中有所体现,由于这句话与印度长期坚持的“一中政策”高度一致,原本并不具备太大争议。
然而,当印度外交部随后对外发布文字通稿时,这一关键表述却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份刻意简化的版本,只保留了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所说的“印度一贯坚持一中政策”,这种删改本身并未解释理由,却在国际舆论场上留下巨大想象空间。 尤其是当相关视频已经被上传至社交平台并广泛传播时,文字通稿与视频内容之间的矛盾更加显眼,很多台湾岛内账号迅速抓住这一点,大肆炒作“印度改口”,意图制造中印关系在台湾议题上的裂痕。 随后,印度外交部又发布所谓“澄清”声明,称中方在通报中“错误引用”,这种说法在事实面前显得站不住脚:既然有完整的视频作为证据,所谓“引用错误”并不成立,这一来一回的操作,让人难免怀疑其中存在政治上的有意调整。
在外交事务中,这样的“前后不一”并非小事,它不仅涉及双方的互信基础,也可能被第三方利用,放大中印之间的分歧,在一个高度敏感的议题上,这样的反复更容易被解读为态度摇摆甚至“内外有别”。 那么,为何苏杰生在会谈中能说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而通稿里却消失? 知情人士分析,这或许反映了印度外交系统内部存在不同声音,对总理莫迪而言,中印关系在地缘政治和经济层面都不可或缺——无论是边境稳定,还是能源、稀土和化肥等战略物资的进口,印度都离不开与中国的合作。 然而,印度国内也有强烈的对华疑虑力量,部分安全战略界人士主张借台湾问题“牵制中国”,在中美之间寻找战略筹码,这些声音通过修改通稿、发布“澄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体现。 但中方的态度则十分清晰:合作可以继续,但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台湾问题上,任何模糊或倒退都不可能被容忍。
正如我方外交部提醒的那样,印度对华有三大现实诉求:稀土、盾构机和化肥,这些合作目前仅停留在正常出口层面,并未全面落地,一旦中方调整态度,印度的工业和农业都将受到直接冲击。 因此现在是印度“有求于人”,不是反过来,所以希望莫迪能搞清楚这个逻辑。
亿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