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捷希缘
兼容并包,消解边界,学科交互尽显创新。探索交叉,融合互鉴,自我成长的道路无限丰富。在北大,无论学科与专业,每个人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设置全面的A+学科拓宽视野,指向前沿;自由多元的培养模式碰撞思想,提高能力。跨院系选课、辅修双专业、跨学科项目、跨学科专业……在北京大学的特色项目和专业中,你将找到你的专属答案。
01
项目理念:学术为本,融会贯通
北京大学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圣殿。社会学系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916年的社会学班,一百多个年头里,这里人才辈出,吴文藻、费孝通、瞿同祖……许许多多的学术之星曾在这里闪耀。哲学系被誉为中国的“思想家摇篮”,自1912年的“哲学门”始,始终坚持以学术为本,形成了史论兼修、厚积薄发的学术品格。依托强大的文科背景,集中社会学系和哲学系的力量,北大展开了跨学科尝试。
“思想与社会”项目以哲学和社会学为主干,政治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等为补充与辅助,邀请来自各个学科的老师们发挥自身优势与特长,交汇融通,打破壁垒,展开跨学科的尝试。项目希望能够结合人文学科的经典解释力与社会科学对现实问题的经验感受力,使本科生在学习与研究过程中,体会中西方在哲学、社会、政治与历史等方面的深厚思想传统,在此基础上理解我们所处的现实。
基于这一理念,“思想与社会”本科项目的设置,既在学术能力的基本训练与人文社科领域的跨学科研究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具体要求,也鼓励学生培养对中国社会历史与现实问题切实的感知能力,掌握经验分析的方法。在经典文本的阅读过程中,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老师的指导与同学间的讨论将扩展学生对文本内容与逻辑的理解和对阅读方法的体会,同时老师将引导学生挖掘文本的现实意义,从而培养有学术潜力的理论研究人才和有敏锐社会分析能力的实践人才。“思想”与“社会”在此汇合。
自2017年起,项目已招收九届200余位学生,深受北大同学欢迎。在2025-2026学年,项目将招收第十届学生。
02
培养模式:兼容并包,自由发展
“思想与社会”项目是开放与多元的,如哲学系的吴增定老师所言,“不希望这个项目成为少数人的小天地,它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平台,让有志于思考哲学和社会学相关问题的学生都能加入进来。项目的所有课程对全校学生开放,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去接触、了解和探索问题,这是老师们的一致愿望。”
项目面向全校所有大一、大二本科生招生,除了哲学系和社会学系,还有来自元培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物理学院等院系的同学。这些拥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通过相似的兴趣与理念,凝结为了一个读书与生活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每一位参与学生的独特的学术兴趣也能够得以充分发展。在共同性与多样性之间,“一样”的追求与关切,让大家组成一个有凝聚力的集体,“不一样”的个性与思考,让每个人都得到自由成长的空间,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与气质。
“思想与社会”2023届毕业典礼
“思想与社会”项目鼓励导师与学生密切交流,指导学生的课程选修和课外的自主学习,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引导。例如,吴增定老师每个月都会与学生至少见一次面,询问学习情况,了解他们在读书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亦师亦友的氛围中,引导每位同学实现个性化的发展与成长。
“思想与社会”项目迎新会中
三位老师与同学们交流
03
项目特色:在“读书”与“生活”之间
1
“读书”:项目课程与读书活动捷希缘
“思想与社会”项目强调对于经典文本的阅读。项目必修课程“思想与社会研究方法”、“社会研究:经典与方法”注重对经典的讨论,并通过对当代研究的分析,将经典置于当代的视域之下。
“思想与社会研究方法”课程
在课程的阅读之外,项目还为同学们提供拓展阅读兴趣、提升文本研究能力的读书活动。自“思想与社会”项目设立以来,每个学年项目学生都会在一名项目导师的指导下,共同阅读一本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经典著作,并展开讨论。哲学系李猛老师、吴飞老师、吴增定老师、陈斯一老师曾指导同学们阅读过尼采《善恶的彼岸》、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霍布斯《论公民》等著作。
李猛老师指导同学们阅读《论公民》
在由项目导师指导的读书活动之外,项目同学们也会依据兴趣,自主开展阅读、讨论活动。在这些由几位同学自发组织的读书会中,例如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奠基》、《未来形而上学导论》这些非常复杂且艰深的著作也曾由同学们的共同研读与讨论。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读书会
(2020年暑假)
2
“生活”:社会实践与文化交流
“思想与社会”项目的师生,不仅因为共同的学术志向而在书本中结缘,也通过项目组织的各类社会实践与文化交流活动而形成了一个紧密的生活共同体。在课余,老师们会带着同学走出课堂、走出书本,在更广阔的世界里寻找灵感的闪光。
在上一个学年,“思想与社会”项目曾邀请到社会学系91级毕业生、《未名湖是个海洋》等歌曲的唱作者许秋汉学长参与交流座谈,许秋汉学长与同学们分享了北大校园民谣的发展历程、九十年代的校园往事,现场弹唱了《未名湖是个海洋》等经典歌曲,也围绕音乐的意义、职业探索与志趣的关系、北大的传统、诗歌与诗人等主题与同学们交流。此外,政府管理学院庞亮老师曾带领同学们前往今日美术馆观看穆夏特展,哲学系陈斯一老师在午餐会中与同学们交流讨论学术工作在当今的意义与处境,李猛老师带领同学们观看并讨论《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部影片。在暑假期间,“思想与社会”与“教育与文明发展”两个跨学科项目的同学曾前往云南弥勒支教,并于支教期间在当地进行社会调研。
项目学生与许秋汉学长交流
庞亮老师带领同学观看穆夏特展
自2017年项目设立以来,“思想与社会”项目多次组织学生参与师生交流、参观展览、观看电影戏剧、出游、参访、支教等实践与交流活动。通过这些在课堂之外的活动,项目学生增进了对于社会现实的感知与理解,使自身的生活迈出校园,投向更广阔的视野,也使得从书本中阅读所得的文字与理论与经验现实相关联而焕发出活力。
孙飞宇老师带领同学参观保定直隶总督府
罗祎楠老师与同学一同游览大觉寺、
攀登鹫峰
04
学生感想
“思想与社会”可以说是在我大学迷茫度过一年后照亮的一束光,它指引我发现大学的学习一方面要扎根经验而不空谈,另一方面不能浮于表面经验而要有深邃的思想支撑。我在这里所获得的不仅仅是“为学”意义上的启发,更重要的是这个共同体给予我的归属感,在学术交流中思索与深入,在嬉耍玩乐中友爱与成长。
——社会学系2016级本科生王思凝
哲学中哲学化、概念化的思考是我在哲学学习中受到的培养,也是我所坚持的方法和目标。在我一般的哲学阅读之外,社会学提供了可以拓展或激活我的思考的新鲜的、贴近现实的材料。在《影像中的思想与社会》这门课中,我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的手法概念化为通过充分表现现实“理念在实存中涌现”,而这一概念化既基于我所学到的哲学理论资源,又是我对于哲学思考方式的应用。哲学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社会学使我接触到了一些直接来源于生活的新鲜材料,促进了对哲学理论的重新思考和整合。哲学系的课程更多地给了我使用学到的哲学理论系统性地分析、思考现实的机会。
——元培学院2021级哲学方向本科生杨可逸
进入大学以后,我做出过很多决定,其中大多数都无关痛痒,也难以想见它们在我今后几十年的人生中会不会留下一丝痕迹,但是报名加入“思想与社会”项目组的决定却是其中最特别、最正确的一个。
进入大学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很难界定自己热爱的是什么,能够肯定的只有不想做什么:不想为了任务少给分好而去选没有兴趣的课,不想日复一日地背单词做听写,不想偶然间看到几个熟悉的哲学家的名字却永远也没时间去好好读一本他们写过的书。而在思社的项目组里,我才第一次有机会,学着阅读,学着分析文本,学着提出问题,再尝试解决问题。
对我而言,阅读与学习哲学和社会学时,自己才不像是一个学术企业中的流水线“产品”,而是能够抬头去仰望星空的“人”。更重要的是,能够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做喜欢的事情,实在是非常幸运。思社项目组里的同学们都优秀又努力,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光芒,令人着迷。不管是教室里一起进行的讨论,在六环外一起吹过的冷风,还是那些电影、那些大家(装作)抢着买单的聚餐,都让思社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我大学里最热爱的集体之一。
我是一个非常软弱的人,时常会感到挫败,有时也想要放弃,但是学习哲学和社会学的过程却能够让人学着坚定,这是我所没有预料到的。“关心真正重要的问题”是李猛老师说过一句话,对我来说也确实如此。面对纯粹无杂质的知识时,很多具体的、个人的困惑与烦恼往往显得微不足道了。也许我们并不能真正“学会”这些知识,但是能够一起开心地学习着,我想已经很幸福了。
——外国语学院2016级本科生刘诗予
祝愿各位毕业的同学,不论走向何处,是以学术为业或以学术为副业,还能够通过“我们身后的无数个人”来获得自我圆满和融合别人视域的新的可能性。把自己走得越发完满,走着走着便走出一种“气质”,同气相求而走出一个“共同体”。我想,思社第四期的各位毕业生的确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中文系谢蒙恩在“思想与社会”第四期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毕业合照
来源|北京大学哲学系
美编|张玉洁捷希缘
亿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